雖然我時常獨自喝咖啡吃飯獨自旅行
但是,一個人去酒吧喝酒,倒是非常非常少。
只有在出國旅遊時,才會一個人上酒吧,並且為了安全起見,通常喝完早早就回家。
昨天跟林杰勳心理師直播完畢,我細細咀嚼彼此的對談,尤其是,發現自己原來是屬於「內向者」(意外吧)
以及「社交厭惡者」(這應該不太意外)
我突然覺得,是時候,自己去喝杯酒了。
運氣非常好,在直播場地走路8分鐘,就有一家評價不錯的神秘2樓酒吧,調酒真的蠻有水準。
在我認真研究酒單並反覆詳細詢問十分鐘後,我決定直接請 bartender 為我直接特製。
獲得這杯這-「泥煤味威士忌、咖啡酒」- 我特別要求的,還有bartender 的創意,加了「蘆薈酒」(第一次喝到)、以及蘭姆酒,上面那根是肉桂。
非常命中我的口感,真的非常厲害👍
/
內向者的定義 - 充電的方式是獨處,若時常對外交流會覺得很累,與人對談喜歡深入內心 👉🏻 真的,每句描述都「中」!
外向者則相反,與人交流覺得開心與充電,自己一個人則覺得較無動力,可與人談話天南地北,但很少談到自己內心的感受。
所以,是的,我這麼被所有人認為活潑外向口齒伶俐很會講話朋友很多,其實是個「內向者」。
我在想,擁有社交能力,就僅代表我擁有此能力,並不代表「我喜歡」,這極可能是生存策略,如同直播中分享五個國小的故事,這是我從小「被訓練的技能」,卻不代表我是「打從內心感到喜悅」而去做的。
很會做某些事 不等於 喜歡做這些事。
在某個程度上,我相當不喜團體應酬與無謂的社交,所以,當我做「社恐指數」評分,的確有「輕度社恐」,但更加細膩的拆解,我某些迴避社交的行為,其實,當下情緒不似社恐者的「焦慮或恐懼」,而是「抗拒與厭惡」。
各位可以google 很多評量表,可以自己去看看社恐指數,或是內向/外向評量。
/
到底什麼是真正原生的自己?
現在的模樣,有多少是出自於生存策略呢?
/
以後的自我介紹 - 我會說:
嗨 大家好 我是伊蓮娜,個性活潑外向,但其實,我是個「內向者」喔。
這大約也說明了 👉🏻 為什麼我喜歡「催眠探索」這個工作❤️
/
了解自己真的是無窮無盡的功課啊
我很喜歡這樣 mix & match 的自己
昨天喝完這杯酒,還在酒吧看小說,搭上捷運末班車,數小時都不用跟任何人講話,我覺得好愉悅💘
/
歡迎看昨天的直播影片,裡面說了更多,我故意採取 laid back 隨意慢速方式,不似往常積極的直播,而我們對談導向的結局,彼此也非常驚喜。
對談者:
「社恐」林杰勳心理師
「社厭」伊蓮娜催眠師
直播影片連結🔗
https://fb.watch/jOttwoYpbj/?mibextid=qC1gEa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留言給伊蓮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