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

<書摘> 遇見100%的愛 Perfect Love, Imperfect Relationships

圖片來源

我們需要的扶持,本質到底是什麼?
想想宇宙中所有事物都被更廣大的事物扶持著,地球被虛空扶持著,這是圍繞著它、讓它自由自在移動並轉動的環境。DNA被細胞扶持,細胞被大些的組織和器官扶持,樹葉被大樹扶持,成長中的孩子被家庭環境扶持。
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(D.W.Winnicott)將家庭定義為「扶持的環境」(holding environment),能支持兒童健康的成長,對於兒童,除了身體扶持很重要之外,溫尼考特的觀念主要係指家庭可以提供的良性的情緒環境。
什麼樣的扶持對人類成長最重要?想像用手托起一隻落巢的鳥寶寶,如果握得太緊,會壓扁牠;如果握得太鬆,牠又會掉下地,所以你要用手做成搖籃那樣圈起牠,同時不要壓得太用力。


這就是扶持最重要的兩方面:接觸和空間

接觸包括會見、了解、觸碰、和諧、契合、照顧,兒童若有良性接觸,較易發展自信、內在的自我支援、自我接納。但僅有良性接觸還不夠,還要給兒童空間──做他們自己的空間,只有接觸而沒有空間,非常侵犯性,令人有狹室恐怖感,讓人透不過氣來。
溫尼考特強調讓嬰兒安住在「非結構性行為」(unstructured being)中,不要常常入侵,若父母不能提供這種空間感,兒童會覺得窒息、受制。然後他們會極力取悅父母,遷就父母的設計,於是與自己的生命斷了連繫。
父母若不具侵犯性,而且認識、尊重孩子個人的節奏和需要,並尊重孩子的空間,不常侵擾孩子「自我運作」(going-on-being)(溫尼考特的說法),便可以幫助孩子在自我中悠然安住,當然,如果這空間感未能和良性接觸取得平衡,也會造成問題,孩子會覺得遭到遺棄。
這樣說來,愛大致會造成兩類創傷,使人害怕親密關係:父母多所侵入,未能提供足夠空間,孩子長大了會害怕親密接觸,以免被捲入、受控制、受操縱、遭妨害;父母若未能提供溫暖的感情接觸,孩子長大了會害怕遭棄、失落、匱乏。若害怕捲入糾葛,通常會導致人際關係的撤退;若害怕遭棄,會造成依附他人,當然這兩類創傷也會顯示其他症狀。許多人兩種各有一點,造成「拉鋸」的人際關係,一方開拔走人的話,另一方必窮追不捨;而當對方迎上前來,他反而縮頭縮腦起來。
父母一旦提供了足夠的接觸和空間,便創造出一個扶持的環境,滋養健康的身心成長和人際關係。在這種友善的環境中,兒童可以放膽去放鬆、放下、信任,這可以打開心輪,得以經驗其細微的敏感性,此即西藏禪修大師丘揚創巴仁波切稱的「溫柔之處」。
扶持的這兩個面向(接觸和空間,規範步調和順其自然)和愛的兩種核心特質(溫暖和開放)是相應的,在我們生命中本然而有的。溫暖是我們天生的動力,自然想向外探伸、碰觸、接觸、歡迎、擁抱、邀喜悅進來;開放是我們能夠以溫和、空闊的方式,順其自然,允許他人顯現他們的真實面目並接納之,不去掌控或按照我們的意志任意揉捏他人。這種順其自然,是我們給予所愛之人最大的仁慈。開放加溫暖,讓我們認識、感謝每件事物和每個人最核心的本然之美──簡言之,就是愛。
雖然這兩種特質是我們與生俱來的,還是需要第一朵火花來點燃。對孩子來說,那朵火花就是知道自己被愛。孩子一旦感到真的被扶持著,也就是說,當父母給予溫暖的接觸和溫柔的空間,讓孩子做他們自己,他們就會覺得被愛。

以上內容摘錄自 <
遇見100%的愛 Perfect Love, Imperfect Relationships> 中文版 P54~56 
作者:約翰威爾伍德(John Welwood)
博客來連結

(以下內容從博客來網站轉載)
本書簡介
當一個人說出「我愛你」這三個字,宛如萬里晴朗的長空,有溫暖的陽光閃耀,那光芒照亮彼此的生命,掃除內心的孤單、恐懼與憂傷。然而,這完美的愛,時刻卻非常短暫。我們走進關係中,心頭的烏雲又開始聚集:「你會百分之百愛我嗎?」、「你了解我要什麼嗎?」、「你是否會離我而去?」……我們再次陷入猜疑、不安、忌妒、爭吵、憤怒、控制、防衛、討好、失望的情緒,交織出世間愛情的聚散悲喜。
想要遇見100%的愛情,向他人索求只是徒然;完美的愛不在外面,而在內心靈魂的溫柔之處。我們都是盛載著完美之愛的不完美容器,因為我們是凡人,帶著舊日的傷痕,在付出和接受間進退失據。只有與內在的靈性連結,認識到自己值得被愛、生命值得信任、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完美,才能真正敞開心門,讓愛進來。
威爾伍德博士是資深心理治療師,他認為,愛的療癒是一種靈性工作:當我們感受到被宇宙所愛(We are loved),並讓自己成為愛(We are love),伴侶雙方就展開生命與生命的深刻交流,靈性也將隨之閃亮。

作者簡介

約翰.威爾伍德(John Welwood)
芝加哥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,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,也是執業心理治療師,自八○年代起,他成為超個人心理學的前驅,又引領風潮,整合東方靈修傳統與西方心理治療。
在學期間與澄心法學派(Focusing therapy)大師尤金.簡德林(Eugene Gendlin)密切合作,且在七○和八○年代,曾隨丘陽創巴仁波切 (Chogyam Trungpa Rinpoche) 修學,三十五年來不斷接觸佛法與東方各種禪觀的傳承,兼及西方的靈修傳統。
目前任教於加州整合研究學院(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ted Studies),並主持私人的心理治療工作室,在世界各地帶領心理∕靈性(Psychospiritual)與人我關係意識(conscious relationships)工作坊。著有《心靈之旅》(Journey of the Heart)、《愛與覺醒》 (Love and Awakening)、《邁向覺醒的心理學》(Toward a Psychology of Awakening)和《平凡的魔術》(Ordinary Magic)等書。他善用譬喻和意象,以抒情的筆觸,輕叩我們內心最不為人知的角落,雖說是心理學著作,卻嗅得到散文的鮮香。有趣的是,他習慣時時現身書中,彷彿是你最親近的朋友。 
(以上內容從博客來網站轉載)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