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

關於同情心


由於工作類型的關係,我認識許多身心靈老師們。多半獨自開業,自己開班或接案。
而選擇進入身心靈領域,也是對於「人」有極大情感的。因此,我們都走過「同情」這個檻。

「老師,我可以分期付款學費嗎?拜託,我真的很想上課但最近沒錢。拜託妳幫幫我!」
分期付款學費常常是合理的,畢竟有時金額龐大。但在剛開業時,我曾經讓某位學生,每個月支付約800元的金額,上總額約五千元的課程。


然後看著她購入名牌包,看著她每次上課帶著新美甲,看著她出國度假。
老實講,我不差她的學費,但這種感覺,如同最近的三姐弟新聞事件,有種「被騙」的感覺。

後來遇到一些同行老師,也都走過這些過程,也有老師甚至最後沒收到學費或諮詢費。
也因為身心靈行業的關係,好似我們發心助人,就應該低價或免費,收費時曾被指責「妳怎麼沒有同理心」,「一點同情心都沒有」,「那窮人就不能來催眠囉?」,「妳只能幫那些會賺錢的人」諸如此類的話,許多身心靈行業的老師都很熟悉。


也因此,有些老師選擇靠行,去加入某個機構或協會,讓他人經手處理這些事情。

如同呂秋遠律師寫的,若此人希望你同情,那麼至少要維持「被同情」的狀態。
但同時也像蔡康永寫的,我們願意付出,但為何連他人生活方式也要過問。
兒福聯盟也說,世人對於受助家庭或受助人,有他們既定的想像。

我們在意的是,因為同情而付出,結果被利用的不舒服感,除了摸摸鼻子算了,也同時也好像越來越清楚,自己的行動源自於什麼。
感謝同行的經驗分享,感謝初期學生的無理要求,還有偶爾仍在上演的凹打折等狀況,我也能越來越清楚明白,自己所謂何來。

我發心助人,離開舒適圈,獨自創業投入身心靈領域,是要幫助「願意被幫助的人」:某人願意支付費用與時間,幫助自己成為一個更懂自己,更有安全感的人,學習如何身心平衡與健康等等。

無獨有偶,這幾年,我認識的老師們也都一個個「硬起來」,一律事先收費,一視同仁,套交情的、博取同情的、或者是真有困難者,都還是只能拒絕,這些都只能說是因緣不具足吧。也同時親眼目睹許多的換血,許多老師獨立出來或最後選擇靠行,或離開這個業界。不過,這還有別的內容了。

「同情心」,是個魔鬼或天使,是個考驗或是溫暖,端看我們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行為的源頭。
所以,明白之後,就是你情我願,沒有後面的感覺被騙。

小時候,父親說過:「不要輕易借錢給別人,若要借,就要有心理準備,錢是要不回來的。如果你覺得要不回來,你仍願意借給那人,那麼,就可以借出去。」

想來,真有一番人生哲理。


沒有留言: